夏季谨防儿童手足口病

发布者:林雯婧发布时间:2021-04-15浏览次数:113

 俗话说,“手足口病春抬头,夏高发,秋季临走火一把。”进入夏季,手足口病即将迎来高发期。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曾指出,手足口病传播系数是新冠病毒3倍!适逢“六 · 一”儿童节刚过,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疾病吧!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的常见于儿童的传染病。

 传染途径

 以接触传播为主,传染性很强。手足口病病人呼吸道分泌物(鼻涕)、口水、大便、皮肤的疱疹里面都有病毒,健康的孩子可经口摄入这些病毒。部分病毒可以经过呼吸道传播,如果患儿打喷嚏时,健康的孩子正好吸入了病毒,也会导致得病。另外,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高发季节4-7月。易感人群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

 主要症状

 发热。首先出现的症状多数是发热,经常还伴有食欲减退,全身不适,咽喉痛。(但也有少部分患病儿童不出现发热症状)

 皮疹。发病1-2天后在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绿豆大小的疱疹,水泡之间互不相连。一般来说,手足口病会在至少两个以上的部位出现疱疹。如果是口腔出现疱疹,患儿常因为疼痛而拒食。

 家长平时怎么做?

 每年4-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不管身边有没有人感染家长和孩子平时都要做好这些预防措施。勤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勤洗手,儿童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洗完手后应使用独立毛巾抹干手。家长及看护人员在接触儿童前、替儿童更换尿布、处理儿童粪便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均要洗手。勤清洁,玩具应每周清洗。尿布、毛巾、衣物、被褥等应经常换洗晾晒。餐饮具、奶瓶每次使用前应煮沸20分钟或高温消毒。地面及桌椅台面、床围栏、门把手等物体表面应每周清洁擦拭。勤观察,早晚探摸儿童额头,如有发热要测体温。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应同时留心观察儿童口腔、手、足、臀部和膝盖等是否有疱疹或斑丘疹。少出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应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诸如海洋球池、摇摇车等公用儿童游乐设施,既无法做到及时消毒,即使消毒也并不全面,更是少去为妙。

 小心!大人也会传染给孩子

 此外,早在2014年,美国疾控中心(CDC)就指出,手足口病不仅在孩子们间会传染,大人也会传染给孩子。虽然大人一般不会得手足口病,可一旦抵抗力下降,同时不小心接触了手足口病患者,就有可能被感染。而且被感染后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不易被察觉,容易造成隐性传染。

 那我们应该怎么避免呢?

 一、及早发现症状

 一般来说,成人感染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孩子是差不多的,但程度上明显减轻。父母们可以通过以下症状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手足口:手、足部位出现红丘疹以及疱疹,疱疹明显时痛感也明显,但大部分手足口病引起的疹子是不痛的。会有轻微咽痛的症状。

 二、尽早隔离

 如果父母们发现自己疑似患有手足口,一定要尽早和孩子进行隔离!一方生病,交给另一方照顾!同时生病的一方要做好以下几点:怀疑自己感染手足口病的父母要戴上口罩,用肥皂洗手,并定时开窗通风。父母和孩子要分开使用餐具和毛巾,并且分开消毒。父母避免和孩子有直接的肢体接触。

 三、提高预防意识

 免疫力差、经常出入人群密集场所、还有在儿童医院工作的父母会有很大几率成为手足口病毒隐性携带者。因此,父母们要提高预防意识,只要出门在外就戴好口罩,在亲近娃之前要做好消毒工作。

 孩子感染了也别慌,区分轻重症对应处理。轻症和重症的症状和紧急程度是不同的,护理措施也是不同的。

 轻症  爸妈可以对照以下症状,如果孩子的情况符合,一般就是轻症手足口病。疱疹:通常出现在手掌、足底、口腔颊粘膜等位置。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咳嗽。流涕。发热:部分患者会有发热的症状。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特效药。通常情况下,轻症手足口是可以自愈的。

 重症  大约1%~1.6%的手足口病会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重症手足口病从起病到死亡的平均时间是3.5天,从诊断到死亡仅半天!如果孩子在轻症的基础上,还出现了以下5种症状,那可能就是重症手足口病了!面色灰白、四肢发凉、出冷汗。指(趾)甲发紫。嘴唇发紫、咳嗽加重。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带气泡的痰液。 其他不明原因的腹痛。 一旦出现了前面所提到的重症手足口前兆,或者孩子突然出现精神状况变差,甚至有抽搐、喷射样呕吐的症状,啥也别说了,去医院吧!

 特别提醒

 尽早接种疫苗  EV71是更容易导致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的病毒型别,接种EV71疫苗(6月龄-5岁)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疾病。为了能尽早发挥保护作用,建议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养成良好习惯  日常生活中,家长及看护人员要帮助小朋友做好个人卫生,并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提高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