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学校首页 | 返回学院首页 | 加入收藏  今天是:
关于印发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16-12-08   信息员:   浏览次数: 251















榕职院党2016137


关于印发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的通知


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各系(部、院)、处室、中心、馆: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经院长办公会审议并征求教代会代表意见,党委会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并紧紧围绕学院新形势下的新任务,结合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等工作实际,以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贯彻落实,推动学院科学发展。


中共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2016125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工作部              2016125日印发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7

第一章  发展基础8

一、“十二五”发展成效8

1.创新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办学特色初步显现8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产业能力不断增强8

3.构建新型校园形态,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9

4.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师资队伍水平逐步提高9

5.立足区域研发培训,社会服务领域不断拓展9

6.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对外开放办学初显成效10

7.把握方向立德树人,党建思政工作成绩显著10

8.创新“残健融合”模式,特教人才培养成效显著11

9.加大后勤保障力度,基本办学条件明显改善1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1

三、发展机遇12

1.政策助力进一步改善了发展环境12

2.双创并举进一步激发了发展动力12

3.五区叠加”进一步拓宽了发展空间13

第二章总体要求13

一、指导思想13

二、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和发展目标14

1.办学定位14

2.办学思路14

3.发展目标14

第三章建设任务和措施保障16

一、深化治理体系,提高管理效能16

建设任务16

主要措施:16

1.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16

2.实施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增强核心竞争力17

3.优化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办学活力17

二、优化专业布局,深化教学改革17

(一)专业建设17

建设任务:17

主要措施:17

4.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动态机制,实施专业定位精准化管理17

5.创新专业群建设机制,强化重点专业建设18

6.推动专业标准化建设,探索专业认证机制18

7.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8

(二)教学改革18

建设任务:18

主要措施:19

8.开发与建设特色课程,推进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19

9.改革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19

10.优化升级实验实训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19

11.建立诊断与改进机制,完善质量评价体系20

三、深化政校企合作,强化办学成效20

建设任务:20

主要措施:20

12.完善政校企协同育人五大机制20

13.推进多元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试点21

14.探索构建多元化合作办学模式21

四、加强师资培养,促进队伍建设21

建设任务:21

主要措施:21

15.创新工作方法,加大优秀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21

16.重视素质提升,建设专兼结合教师队伍22

17.优化教师管理,实施科学考核评价22

五、拓展对外交流,培养国际型技术技能人才22

建设任务:22

主要措施:22

18.拓宽办学视野,加强中外和闽台的交流与合作22

19.拓展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国际型技术技能人才23

20.加强师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学与管理水平23

21.加强闽台合作项目管理,提升闽台合作办学质量23

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学生成长成才23

建设任务:23

主要措施:24

22.构建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4

23.搭建多种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24

2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24

25.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25

七、提升服务能力,对接区域经济25

建设任务:25

主要措施:25

26.大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25

27.提高成人学历教育办学水平26

28.拓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范围26

29.深入推进社区教育26

八、坚持立德树人,深化励园文化27

建设任务:27

主要措施:27

30.以校风建设为导向,形成学院精神文化27

31.以章程实施为契机,构建学院制度文化27

32.以校园建设为基础,营造学院环境文化27

33.以各项活动为重点,丰富学生行为文化27

34.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手段,拓展励园文化空间28

九、加快信息化建设,助力人才培养28

建设任务:28

主要措施:28

35.夯实建设基础,推进数字校园平台建设28

36.加强管理与服务,实现校园智慧高效28

十、健全保障体系,构建和谐校园29

建设任务:29

主要措施:29

37.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干部素质29

38.强化组织保障,服务中心工作29

39.加强预算管理,强化资金保障29

40.加强图书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教学科研30

41.加强安全保障,构建和谐校园30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建设福建省示范性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的关键期,是通过高标准建设推动学院实现精细化管理、内涵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项目建设指南》等文件及福建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学院实际,特制订学院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1.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学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精神,全院上下凝神聚力,求真务实,抢抓机遇,取得了改革发展的新成绩,有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十二五”发展成效

1.创新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办学特色初步显现

得到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理事长、分管副市长担任执行理事长、28个政府部门以及5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的“政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组建了4个行业、2个园区“政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以及福建省电梯职教集团。与企业合作成立了3个二级学院和7个技术与社会服务中心。创新建立“政策保障”、“共建共享”、“互兼互聘”、“过程共管”、“结果共评”政校企合作育人五大机制,“政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获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产业能力不断增强

确立“优化现代服务业专业,强化工科专业”的办学定位,主动适应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开设9个专业大类、34个招生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的11个专业群;加强工科建设,拆分形成5个工科系,构建一系一楼格局;拥有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9个、省级精品专业5个,全省高职唯一专业与特色专业3个(电梯、地铁、特教)。在首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评估中,2个专业排名全省第一,5个专业进入前3名。1个项目获批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拥有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育改革综合试验项目5项。

3.构建新型校园形态,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构建新型产学研高职校园形态,建成院内实训室95个,院外实训基地103个,整合形成了集“教学、培训、竞赛、鉴定、技术开发”等五大功能于一体的九个实训中心;校企共建了11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省级财政支持实训基地5个。2011年创新“工学结合实践项目”培育与管理机制,建设了38个工学结合实践项目,校企共建16个师生工作室,其中3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共获得国赛二等奖6个、三等奖17个。“工学结合实践项目创新设计与系统实施”获得2014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各类在校生1.9多万人,历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达98.3%。学院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获2014年全国中高职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15青年创业创新大赛“银翼”奖,以及省职业规划、挑战杯创业计划等大赛的多个奖项,并在第十五届福建省运动会(大学生组)中荣获10金、5银、3铜的好成绩。

4.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师资队伍水平逐步提高

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464人,引进5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台湾籍留美博士孙锦煌与全国技术能手李壮斌分别被福州市政府授予第二、三批优秀高层次人才;拥有4 个省级教学团队,5 名教师被评为省教学名师,6名教师入选“福建省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3名青年教师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

5.立足区域研发培训,社会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纵横向科研项目数量、成果数量成倍增长,成果类型不断丰富,纵横向项目236项、经费215万元,其中国家级、教育部立项项目2项,实现零的突破;省级立项项目24项;市厅级立项项目141项;横向项目32项。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91篇;出版专著9部;申请专利、作品著作权16项。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成立了11个科研与技术服务机构和12支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充分发挥“一块牌子,两套人马”的优势,累计培养电大、成教学生1.2万多人;开展社会培训14541人次;累计完成17726人次的职业技能鉴定。依托福州社区大学,建设“福州终身学习在线”;“南仙茶摊学习圈”等活动和项目获得省市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品牌,作品《福州·茶摊文化进社区》获全国首届“传统文化进社区”微视频大赛优秀作品奖。

6.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对外开放办学初显成效

开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习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安博榕集团联合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等开展合作办学。深化闽台高职“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派出13批次近百位教师及管理人员赴台湾进修访学;选派10批次190多位学生赴台湾院校学习交流;接待了大华科技大学等4所台湾院校70多位学生来校参访。闽台班毕业生平均一次就业率达99%,双证书平均获取率达96.5%

7.把握方向立德树人,党建思政工作成绩显著

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获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4个项目获福建省高校“党支部立项”优秀成果表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5名辅导员获“福建省高校优秀辅导员”称号。思政课改革和心理健康建设取得新成效,1个项目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位教师被推荐参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人物,1个项目获得福建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项目,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被评为“福建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机构”。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一岗双责”工作的落实,加强教育监督和专项治理;加强效能建设,干部执行力和工作作风进一步提升。荣获第十、十一、十二届省级文明学校,省高校2012年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省五四红旗团委2015年省教育系统党政工共建先进教工之家等荣誉。

8.创新“残健融合”模式,特教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探索“残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爱心文化与励园文化相融合,搭建管理服务、专业技能、融合互动、身心健康、社会关怀五大平台。历届特教毕业生就业率与专业对口率均达到100%1个项目荣获福建省高校2012年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2位特教毕业生获得“全国自强之星提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获2012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2014年“挑战杯”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二等奖。

9.加大后勤保障力度,基本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得到中央财政和省市政府的重视支持,基本完成了溪源江北岸二期工程建设,占地136亩,建筑面积60396.7平方米;新建了8 栋学生公寓、1个食堂、1座电子系大楼、2座桥;中央财政支持5000万的特教一体化基地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建筑面积18120平方米。目前学院占地573亩,建筑总面积183515平方米,筹措资金44232.64万元,财政生均拨款8000元以上,生均仪器设备、建筑面积、馆藏文献资源等均处于全省同类高职院校领先水平,成为第二批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学院工作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开放办学、国际化办学意识亟待增强;二是总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产教融合深度还不够,校企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专业发展不够平衡,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五是高层次人才队伍比较薄弱,兼职教师队伍整体偏弱,师资队伍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内部治理结构和规范化管理还有待提升;七是创新创业教育刚刚起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八是基本办学条件仍需进一步完善,校园面积、实习实训条件与发展规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发展机遇

1.政策助力进一步改善了发展环境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闽政〔201546号)、《关于印发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闽政办〔2015129号)提出要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招生制度、专业与课程建设等进行全方位改革创新,形成了国家、政府和职业院校上下齐动的改革发展局面。当前,政府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深度、投入力度、改革强度前所未有,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也为学院的改革发展指出了新方向。

2.双创并举进一步激发了发展动力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孕育巨大发展潜能,尤其是创新驱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举措的推进,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正在培育形成,深化供给侧改革,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将对学院的功能定位、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等提出新的要求。

3.“五区叠加”进一步拓宽了发展空间

当前,福州全面实施大开放战略,生态文明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五区叠加”的独特优势,使福州在国家和全省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连接长三角和珠三角、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辐射中部地区发展的枢纽作用更加突出,正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尤其是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突出,为学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和“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围绕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争创省内一流的高职院校,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战略和“机制活 产业优 百姓富 生态美”的新福建提供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多样化社会服务。

二、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和发展目标

1.办学定位

根据福建省及福州市“十三五”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专业,强化工科专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形成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格局,主要面向福建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办学思路

----坚持质量立校。重点做好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强化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夯实学院内涵发展,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人才强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创新人才培养、引进、管理等机制,重点做好专兼职结合双师团队建设,保障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特色兴校。重点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行业指导评价服务作用,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学院产教融合水平的不断提高。

----坚持依法治校。重点是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促进学院依法施教、科学发展,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办学环境。

3.发展目标

立足福建省会城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加强内涵建设,加大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力度,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彰显学院“政校企协同育人”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到2020年,学院办学总规模稳定在8000人左右,高质量地通过省示范性现代高职院校验收,争创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与福建省高职院校发展潜力指数排名进入全省前列,进入全国优质高等职业院校行列。


1: “十三五”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十二五”末

情况

十三五”

目标

1

全日制学生数(人)

7734

8000

2

中高职衔接学生数(人)

60

1150

3

专业数量(个)

32

30

4

专任教师(人)

237

330

5

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占

专任教师%

11

35

6

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

38.8

40

7

专业教师双师型比例(%

70.9

80

8

硕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

65

80

9

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

3.7

10

10

生产性实训基地(个)

11

21个以上

11

公共实训基地

0

2

12

省级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基地

2

5个以上

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基地

0

1个以上

13

双证通过率%

95

99.5

14

省级以上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项)

1

10项以上

15

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项)

2

4项以上

16

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项)

5(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

5(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

17

国家级技能大赛学生获奖(项)

23

50(其中一等奖2项以上)

18

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

16

36(其中省级一等奖1项或国家级二等奖以上1项)

19

省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个)

0

2个以上

20

科研与技术服务累计收入(万元

215

750

21

生均仪器设备值(元)

7506.13

12000

22

馆藏图书(万册

63.35

76.55

备注:★项为累计数


第三章  建设任务和措施保障

一、深化治理体系,提高管理效能

建设任务:

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建立健全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实施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抓好学院章程的实施,促进学院依法治校、依法施教、科学发展,逐步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高职办学规律的管理模式;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学院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拓宽师生参与学院民主管理的途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实施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增强核心竞争力

全面落实教育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有序推进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现代学校制度健全行动、管理队伍能力建设行动、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行动、学校文化育人创新行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行动等六项专门行动。

3.优化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办学活力

落实“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政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章程,完善理事会议事规则及运行机制,调整政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成员,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及其运行机制,实现产业与专业对接,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学改革;建立政校企合作网络平台,实现工作联动、信息互通,促使政校企合作工作常态化。

二、优化专业布局,深化教学改革

(一)专业建设

建设任务:

2020年,发展能够对接福州新区、自贸区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的新兴专业5个以上,总专业数控制在30个以内;遴选10-12个具有行业背景优势和辐射带头作用的专业予以重点扶持和建设;打造3-4个省级特色专业群,选取5个专业开展专业认证。

主要措施:

4.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动态机制,实施专业定位精准化管理

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的需要,建立专业设置的评价体系,形成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吻合的专业布局;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动态机制;建立精准化专业定位机制并逐步实施,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积极参与地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调研,形成行业人才需求信息库。

5.创新专业群建设机制,强化重点专业建设

围绕区域产业带和产业集群,以优势专业为基础,构建机电技术、信息技术、交通技术、智能建筑、文化创意、财经商贸、旅游、纺织技术等专业群;重点建设数控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等龙头专业,引领相关专业群发展,实现专业的集聚效应。

6.推动专业标准化建设,探索专业认证机制

省级重点专业要积极引进国际(境外)先进职业标准、课程体系、教材和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适应区域产业特色的专业建设标准;开展高职教育专业认证研究,选取5个工科类专业进行认证试点。

7.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引领,以福州市职校联盟为平台,以分类考试招生改革为举措,探索制定适应不同生源和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对专业定位清晰、课程体系完善的专业,在招生和经费上予以倾斜;凝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加强现代学徒制、二元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二)教学改革

建设任务:

2020年,新增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5项以上,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以上,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以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力争1项以上;省级技能赛继续保持团体一等奖,国家级技能大赛保持省内总分前6名,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以上,获得省级以上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奖项达10个以上。

主要措施:

8.开发与建设特色课程,推进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

构建校企共同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任务)的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建立课程标准,并核准实施;开展“课证融合”、创新创业、校企共建、混合教学等特色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建设,建成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特色课程50门以上,校级优质课程80门以上,开发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10门以上,每个专业开发特色校本教材2-3门、在线开放课程2-3门、“双证融通”改革课程占比达20%以上。

9.改革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实施“课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鼓励专业教师引进能工巧匠将企业生产经营或服务流程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实施共同教学,实现“一课双师”。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和掌握真本领的要求,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提升网络教学水平,积极鼓励学生网上学习,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网络课程门数占比达50%以上;建设“虚拟化”远程协助与虚拟仿真实训教室,提高实训质量。

10.优化升级实验实训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专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依托重点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形成 21个以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5个以上省级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基地, 2个以上省级职教实训基地,1个以上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基地。构建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实训教学体系,全力推进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三段递进”实践模式;完善实训、实习、设计等环节的实践教学方案;建立有合作企业参与的实践教学评价与监控机制,加强工学结合实践项目建设,提升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水平。

11.建立诊断与改进机制,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积极参与行业组织开展教学诊改试点,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通过结果评价、结论排名、建议反馈的形式,推进教学诊改;以学习成效持续改善为目标,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的养成为核心,建立教学评价标准;构建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师生评价与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三、深化政校企合作,强化办学成效

建设任务:

完善五大合作育人机制,推进“现代学徒制”、“二元制”协同育人改革试点工作,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建设,构建特色鲜明、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到2020年,“二元制”招生专业数达5个以上,省级职教集团达2个以上。

主要措施:

12.完善政校企协同育人五大机制

完善“政策保障、共建共享、互兼互聘、过程共管、结果共评”五大合作育人机制 ; 充分利用国家、省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有效拓展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建设,在地铁、汽车、物联网、针织、物流等专业与企业共建“校中厂”“厂中校”项目,其专业占比不低于30%,并逐步实现实践教学、科研与技术服务、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等方面的功能 ; 提升“互兼互聘”的比例与层次,实现合作专业全覆盖,并严格考核;建立合作目标体系及实施细则,进行有效的合作育人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共同推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产学互动、办学经费等方面全面实施。

13.推进多元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试点

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二元制”等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改革试点工作,建立校企联合招生、合作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不断总结教育部现代学徒制、福建特色二元制试点改革工作经验,逐步实现以工科专业为主的“现代学徒制”“二元制”试点工作全覆盖。

14.探索构建多元化合作办学模式

以输出品牌、资源和管理的方式升级组建多元投资主体的福建省电梯职教集团和福建省网络职教集团。探索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试点将金科网院、长乐纺织学院等组建成为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

四、加强师资培养,促进队伍建设

建设任务:

2020年,生师比达16:1,教师队伍总数达500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330人左右;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占专任教师数的90%以上,博士学位的教师占10%以上;专业教师“双师”比例达80%以上,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的35%培养引进10个以上名师或技能大师。

主要措施:

15.创新工作方法,加大优秀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

加强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力度,设立“溪源学者”、“励园名师”项目,并实行动态管理 ; 鼓励全院教职工积极参与到人才引荐的工作中;重视柔硬结合,引进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为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配齐专业团队;提高引进人才待遇,对于特殊紧缺高层次人才采取“一人一策”的措施;重视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考核评价,充分发挥同行专家的作用,在高层次人才评价主体中引入同行专家评价。

16.重视素质提升,建设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完善师资队伍素质提升相关制度,推进“访问工程师”及校企合作共建培训基地的开展,增加教师职业培训的机会,实行“双师型“教师年审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实践和技术服务能力,推动“双师型”教师向“三能型”教师转化,教师获得国家级各类技能大赛及以上奖励2项以上;以多种方式聚集一批行业企业中具有中高级职称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人才,加强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培训;支持兼职教师牵头教学、科研项目研究,指导技能大赛,搭建专兼职教师沟通的桥梁,促进兼职教师与学院教学理念、教学团队的融合,建立优胜劣汰的兼职教师队伍动态管理机制。

17.优化教师管理,实施科学考核评价

将专任教师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两大类,根据两类岗位科学设置不同的指标权重,对教师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和完善人才队伍的分类激励机制;制定师德考评制度,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落实督导工作,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注重学评教结果的使用和反馈。

五、拓展对外交流,培养国际型技术技能人才

建设任务:

2020年,力争建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专业数4个以上,学生总数达到600人以上;保持5个闽台合作专业,学生总数稳定在500人;培育中外合作、闽台合作省级重点专业2个。

主要措施:

18.拓宽办学视野,加强中外和闽台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配合福建“一带一路”核心区、自贸区建设、优质产能“走出去”等战略部署,发挥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以示范性现代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广泛开展与国外、台湾关院校的联系与交流学习研究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与规则,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19.拓展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国际型技术技能人才

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的福建本土企业需求,继续办好现有合作办学项目,不断拓展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研究合作办学的内涵,引进、整合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国际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增加国际专业课程比重,加强双语课程教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与积极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吸引国外学生来学院学习交流,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人才成长。

20.加强师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学与管理水平

支持引进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每年安排资金用于境外(含港澳台)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高水平专业教学与教育管理团队,促进学院教学和科研的发展;积极参与职教经验输出,发挥省示范性现代高职院校的担当,积极参与国家和福建省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行动。

21.加强闽台合作项目管理,提升闽台合作办学质量

稳定闽台合作项目的规模,加强闽台合作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培养成本共担、利益共享、责任共负的深度合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建设任务: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16年起全面深化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8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教学成果和制度, 2020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争创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主要措施:

22.构建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岗位设置、课程体系、能力模块和实践教学活动等各个环节。到2020年立项建设创新创业专门课程10门以上,立项建设5个以上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在电子商务等专业开设创业试点班和“创业集训营”。

23.搭建多种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加大经费投入,设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每年500万元以上);搭建产学研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成立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充分发挥创业园、科技园、孵化园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创业实践教育平台作用,建立一批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基地、示范基地,推动大学生科技与创业活动 ; 加快学院创新创业大楼建设,开设创客中心、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2017年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信息网络平台。

2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计划,引导各专业教师创业体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案例研究,提升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到202060%以上专业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建立创新创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为创新创业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到2020年,创新创业教研室专职教师达到6人,力争成为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

25.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

积极参加以行业、产业、新技术、新需求为主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自主创办符合专业特点的各种创新创业竞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交流合作、融资对接、宣传奖励等平台。到2020年,每年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参与学生人数比例超过50%,并实现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一等奖1个或国家级二等奖以上1个。

七、提升服务能力,对接区域经济

建设任务:

2020年,力争纵横向项目达到250项,技术服务收入达到750万元,省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以上,重点建设23个省级优质科研与技术服务机构;完成8000人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重点培育5个优质教学点;累计为社会提供6万人次以上的各类培训,社会培训总收入达到120万元以上;围绕学院专业建设,新增鉴定工种2-3个,鉴定总人次达1万人次以上;深入推进社区教育,打造2-3个在省内有影响力的社区教育品牌。

主要措施:

26.大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开展纵横向项目研究,不断提升科研立项项目的数量与层次,争取年均立项数超过50项,年均引入科研与技术服务收入达到150万元;重点建设23个优质科研与技术服务机构,每个省级重点(示范)专业至少有1个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加大力度扶持学院科研杰青人才,重点培育工科科研人才;探索高校智库建设途径,组织力量重点开展区域经济和学院发展战略研究,增强学院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全面促进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7.提高成人学历教育办学水平

进一步拓宽招生渠道,力争招生规模稳中有升 , 开放教育年招生数稳定在1100人左右,成人专科年招生数稳定在500人左右;在福州、厦门、宁德、南平、龙岩等地区重点培育5个优质教学点;建设成人教育远程教学平台,丰富网上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过程网络化管理,加强质量监控,提升办学质量;扎实做好开放大学筹建工作,实现电大转型升级,提高办学水平。

28.拓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范围

设计开发适应企业需求的特色培训项目,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培训,使学院的实训基地成为区域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020年,累计为社会提供6万人次以上的各类培训,社会培训总收入达到120万元以上;围绕学院专业建设,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共同研究职业岗位标准,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争取在我院设置地铁、电梯、汽车、纺织等行业的鉴定工种 , 新增鉴定工种2-3个,鉴定总人次达到1万人次以上;大力推进课证融合,稳步提升学生双证书率,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拓展新的社会化鉴定统考项目,突破技师和高级技师培训鉴定项目,提升层次,扩大规模。

29.深入推进社区教育

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加强社区居民公共素养教育,提供知识型、休闲型和保健型老年教育资源及教育培训服务,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对特殊青少年教育形成教育关心网络;结合地方特色,以“文化立区”为推动力,进一步建设学习型社区,打造2-3个在省内有影响力的“社区教育品牌”,开设10门以上社区课程。

八、坚持立德树人,深化励园文化

建设任务:

践行“明德、利器、厚实、笃行”的校训,以“励园励志”为主线,完善励志教育体系;建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提升励园文化品牌影响力,促进学生励志全面成才。

主要措施:

30.以校风建设为导向,形成学院精神文化

以建设示范性现代高职院校为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推进教风建设;以养成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为重点,推进学风建设;以提高管理服务效能为重点,推进作风建设;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推进校风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31.以章程实施为契机,构建学院制度文化

按照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以章程公布实施为契机,建立健全管理有序、标准严谨、流程清晰、监督有据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和科学的运行机制 ; 做好制度的宣传与推广,让制度深入人心,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并内化为全院师生的行为规范,推动依法治校良好局面。

32.以校园建设为基础,营造学院环境文化

加强校园标识系统建设,强化师生对学院的认同感;建设好励志广场、文化主题宣传栏、雕塑、文化墙、校史馆、楼宇和道路命名等软环境;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增加学生主体活动场所建设,完善体育设施等硬环境,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3.以各项活动为重点,丰富学生行为文化

结合文明学校创建工作,完善励志教育体系,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创新创业活动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励园道德讲堂等活动,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精品;注重全方位发掘校园文化活动的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增强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精神,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活动中锻炼人、在活动中塑造人。

34.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手段,拓展励园文化空间

结合智慧校园建设,整合和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励园励志教育活动,用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等新媒体阵地,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九、加快信息化建设,助力人才培养

建设任务:

建设开放、多元、安全、高效的“数字校园”,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综合信息服务。到2020年,初步建成智慧化校园体系。

主要措施:

35.夯实建设基础,推进数字校园平台建设

建设“智慧型”校园环境,以基础网络、云计算、物联网为核心,实现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实现智能化的跟踪管理与信息化感知能力;建设“碎片化”应用服务中心,打通职能部门的业务孤岛;建设“多终端”泛在感知中心,提供丰富化、多媒介、多渠道、多形式的应用服务;建设“高质量”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应用,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建设“全方位”运维保障体系,提高信息化服务质量,保障安全运行。

36.加强管理与服务,实现校园智慧高效

开展“数字校园”智慧学习服务体系建设、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教育管理精准化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等重点项目,协同推进教学、科研、人事、后勤、财务、图书馆等教学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智慧化;建设“个性化”智慧学习中心,构建“互联网+”模式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创造碎片化、移动化、个性化、社交、多角度的自主学习环境,实现学习的智慧化。

十、健全保障体系,构建和谐校园

建设任务:

加强党的建设,强化组织保障 ; 完成三期400亩征地工作,新建一批教学实训用房,新增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加强预算管理,强化资金保障;加强图书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教学科研;加强安全保障,构建和谐校园。

主要措施:

37.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干部素质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健全“一岗双责”,全面落实两个责任 ; 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加大竞争上岗力度,建立管理人员定期轮岗交流体制机制,重视干部学历水平的提升 ; 进一步加强思政理论课及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师及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38.强化组织保障,服务中心工作

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为推动学院改革发展、维护学院稳定、服务师生员工、促进校园和谐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39.加强预算管理,强化资金保障

完善预算指标控制,不断增强财务的宏观调控能力集中财力办大事;进一步规范资金安全运行效益管理,建立健全学院监督和内控机制,加强学院内部审计监督;加强学院资产的监督和管理,探索增强资产收益,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与保值增值;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发挥政府对高校主渠道投入的作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为学院改革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40.加强图书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教学科研

加强图书和信息服务工作,进一步改善馆藏结构,合理配置文献资源,增加数字化资源购置比例,提升图书馆建设水平和服务师生教学科研的能力。

41.加强安全保障,构建和谐校园

强化“红线”意识,坚持把安定稳定工作摆上党委领导工作的议事日程 ; 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规定,把安全稳定工作的实绩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法制安全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强化师生员工的法制安全意识和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和校园安全管理,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加强校园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努力构建安全稳定的和谐校园。


37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通讯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大学城联榕路8号(综合楼二层)
联系电话:0591—83760317
国内招生热线:0591—83760941
版权所有©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350108
电子邮箱:gjjyxy@fvti.edu.cn
国际招生热线:86-591-83760748
闽ICP备15019752号
 
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