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学院首页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医疗保健

药品安全常识三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11-13    浏览次数:510

 

药品安全常识三

一、口服药物应当注意的问题

      口服药物是我们最常见,也是最方便的服药方式,尤其是家庭用药,几乎基本是口服药物。但是,在家庭口服药物也是有许多讲究的,如果不注意这些问题,不但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本文就介绍一些常见的口服药物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与饮茶的关系
     
茶叶具有许多保健作用,许多人有饮茶的习惯。的确,饮茶确实有许多益处,但是在服药期间,饮茶就要有许多讲究,否则会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忌与茶水同服的药物有以下这些:

      (1)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维生素B12、次碳酸铋等。这些药物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而在胃肠道中结合产生沉淀。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和降低药效,而且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引起胃肠绞痛、腹泻或便秘等。

      (2)各种酶类制剂。如胃蛋白酶、胰酶、乳酶生淀粉酶、多酶片等。这些制剂中的蛋白质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生成鞣酸蛋白,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3)
抗菌素。如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等茶叶中的鞣酸与他们结合会影响其吸收的抗菌能力。 碳酸氢钠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会引起分解反应使其失去药效。
      (4)
洋地黄、洋地黄毒甙、及地高辛等强心甙类药。这些药物与茶叶中鞣酸结合生成不溶性沉淀物,阻止吸收从而丧失疗效。潘生丁能增加心肌中的环磷腺酐,但茶叶中的咖啡因有抗腺酐作用,从而降低潘生丁的疗效。
      (5)
镇静、安神、催眠药。茶叶中的咖啡碱、可可碱、茶碱等具有兴奋神经中枢、强心和利尿的作用与上述药物作用相反。故不宜同用。
      (6)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茶叶中的咖啡因为中枢兴奋剂,患者服用痢特灵、优降宁、苯乙肼甲基苄肼或异烟肼等药物时饮茶可导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7)
中药。中药多含酸性物质或生物碱。容易与茶中的鞣酸反应使药物变质。
更不能作为保健药长期服用。

  

      (二)与牛奶的关系
      
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但是不宜用牛奶送服药物。因为牛奶中含有较多的钙、铁和磷等无机盐类物质及丰富的蛋白质,这些成份可与某些药物成份发生作用后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降低药效。 

  

       (三)热开水的关系

      有些药物因为含酶或本身属于活疫苗,具有热不稳定性。因此不宜用热开水冲服。如胃蛋白酶合剂、小儿麻痹糖丸维生素C、乳酶生等。

  

      (四)与果汁的关系
     
果汁含大量维生素、果糖、果酸,属酸性液体。磺胺药与果汁同服,会使小儿的尿中有结晶析出,加重肾脏负担。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复方阿司匹林、安乃静、消炎痛等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若在酸性环境中则更易对人体构成危害。需要在小肠中才能被吸收利用的糖衣制剂,在酸性环境中会加速糖衣的溶解,从而使药物失去作用。

二、正确合理用药的注意事项

      药物本身的作用,要一分为二地看,它有治病的一面,同时也可产生不良反应,家庭用药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诊断,有的放矢。如发烧时先要查清原因,不要动不动就应用抗菌素。腹痛原因不明者,切忌打止痛针,否则不仅增加病人负担,更严重的是遮盖症状,延误病情。

      (2)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要了解其它并存的疾病及过敏史,例如老年哮喘病人要了解有无高血压史,否则选用肾上腺素治疗,可能会发生危险。心绞痛伴有支气管哮喘的病人,使用心得安,可加重支气管痉挛。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应避免应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以防进一步损害肝脏,加重病情。对过敏体质及有过敏史的人,用药要特别慎重。如对青霉素、磺胺类药过敏的人,可选用其它抗菌药物。

      (3)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临床上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目的,在于能取得更好的疗效。但是如果不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就会使药物原有的作用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如磺胺嘧啶钠针剂加入葡萄糖液中,时间稍长可析出结晶性沉淀;使用氨基甙抗生素时,如同时使用速尿或利尿酸,常可加重听神经的损害;氯丙嗪引起的血压过低,如用肾上腺素升压,不但不能使血压上升,反而使血压更加急剧下降。

      (4)不可任意加大剂量或过早停药。病人治病心切,认为多吃药,病好的快,其实不然。如青霉素杀菌浓度以最低抑菌浓度的5-10倍为佳,高于此浓度杀菌能力并不增加,反而会增加毒性反应。哮喘病人服氨茶碱,用量过大会使心跳加快。所以用药剂量,必须严格遵守医嘱。过早停药,也是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如治疗结核病需要长期服药,可是有些病人症状稍好一些就不再服药了。结果疾病好好坏坏,药物停停用用,疾病迁延不愈,这不仅浪费药物,而且会产生耐药性,增加治疗的难度。

  

三、消除治感冒就用抗生素的错误观念

      医院里经常会碰到一些患者对医生说:“大夫,我这几天感冒了,请您给我开几盒阿莫西林吃吃”,或者要求“开几针青霉素打打。”听起来这似乎是件很平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假如遇到不负责任的医生,也可能会满足病人的要求,反正也算不上医疗差错,实际上这是滥用抗生素、对病人健康不负责任的行为。

      实际上,绝大部分感冒是由于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患者,一般发热35天之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若无继发性感染,很快能恢复健康。一般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区别是发热不高、全身症状轻微,在治疗上对无并发症的大多数患者,只需要简单的对症处理以减轻症状即可,病情轻的可以照常工作或减为轻工作,即使不用任何药物,有一周左右的时间待人体免疫力恢复后,亦可自愈。病情较重者应注意休息,以热姜汤发汗或多饮开水,发热头痛较重者给予复方阿司匹林片退热,还可用1%盐酸麻黄碱滴鼻液,让鼻腔通气功能恢复。老人、小儿、体质虚弱者,可对症选用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等,病毒性感冒可加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如吗啉胍片。

      如果没有发生细菌性并发症,则根本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因为对病毒来说抗生素是肯定无效的。把抗生素当成一种预防药使用无疑是浪费,这种做法只会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而且,许多抗生素有过敏反应、白细胞减少等严重的不良反应,普通感冒使用抗生素只会增加发生发生这些不良反应的可能性,给疾病的治疗反而带来困难。所以说治疗感冒用抗生素效果最好的观念是完全不正确的。

四、凉茶也是药

      近来有一些人对凉茶的认识有误区,他们不论哪里不舒服均归咎于湿热,认为凉茶能包医百病,无病服之能防病,甚至把凉茶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保健药。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广东常用的凉茶如王老吉、夏桑菊、五花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它们适用于四时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口干口苦、唇红眼红、腹部隐痛、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爽、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滑数而有力等外感风热、湿热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药性最为寒凉,夏桑菊、五花茶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之药物组成,它适用于小儿发热感冒、烦躁咬牙、食滞纳呆、便干尿黄、舌红苔薄或黄、指纹紫、脉浮数等证,它比上述凉茶药性平和。病人在出现上述症候时可以服用,在非常湿热的季节里,若无上述症候也可服用,能起防病作用。尤其是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于结、舌红苔黄腻者,不妨经常服用。但凉茶毕竟是药,要注意因人制宜,不能滥服,更不能作为保健药长期服用。

      若体质素来虚弱者和婴幼儿,不分青红皂白地长期用药性苦寒的凉茶,则易损伤人体阳气和脾胃,导致出现神疲体倦、面色白光、多汗易感冒、纳差便溶。舌淡苔薄或剥、脉弱无力等脾肺气虚等症候;尤其是婴幼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血少气弱,若长期服用凉茶,攻伐不止,会损伤小儿正气,反而影响小儿健康成长。小儿虽易生病,但其脏气清灵,充满生机,有病亦易于康复。有的儿童易感冒咳喘,一个月甚至发病34次,其中不少病例是由于婴幼儿期间过量服用药性苦寒之凉茶损伤脾肺之气所致。为此告诫人们,凉茶服用也有忌。


五、变了色的药品不能吃

      有很多药品(药片)如果放置时间久了,就会出现颜色的变化,有的由白色变成黄色或黄褐色,还有的变成淡棕色。这些现象均说明药片已发生了某种化学变化。这些变化可由空气中的氧气,日光的照射及其他原因引起。在阳光下,药片如果放置时间过长或保管不当均能与空气中的氧及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使药物变色变质,从而失去疗效,甚至出现副作用。

      那么哪些药物变色以后就不能再服用了呢?这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维生素C,本来是白色,时间稍长可变成淡黄色,此时它已变成去氢抗坏血酸,在胃酸的环境条件下,还可转变成维生素C,所以还能服用。但如果颜色过深,变成棕黄色,这说明去氢抗坏血酸已进一步水解生成了酮古罗酸,就不能再服用了。胃蛋白酶,健脑合剂也是如此。属于这类情况的药片还有维生素B6,复方芦丁片,索密痛片,异烟肼片,安乃近片等。

      有些药片颜色稍有改变,就说明已经变质,有的甚至生成有毒的物质,此时就不能再用了。属于这类的药片有:叶酸片,盐酸麻黄缄,扑热息痛,对氨基水杨酸钠等。

      有些药片由于保存时不注意密闭,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因风化作用也可发生变质失效。如杞橼酸钠,阿托品,奎宁等,还有的受潮后,药片上易出现霉点,如丁维钙糖片,甲状腺片,复方五味子片,黄连素(糖衣片),土霉素(糖衣片)等,无论变质还是发霉均不应再服用。




版权所有 @2011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管理处) | 您是本中心第: 位访客 

地址:福建省福州大学城(联榕路8号)后勤管理处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15019752号 | 网站设计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