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

基层团建创新的根本原则 ――新时期共青团研究专题(5)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5-30    浏览次数:739

        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基层团建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比如,坚持党建带团建,坚持以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坚持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有机结合,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等等。这些经验,是我们深入推进基层团建创新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其中,根本的一条原则是坚持“党建带团建”。从这个意义上说,抓住了“党建带团建”,就抓住了基层团建创新的关键。但前提问题是,如何正确理解和全面落实“党建带团建”。

  一、关于基层“党建带团建”根本原则的形成

  以党建带团建,是由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特殊政治关系决定的,是党团关系在长达80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历史必然。但作为基层团建的一条根本原则提出来,则是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是新时期加强团的建设的新创造。为加强党对共青团领导的具体方式,推进团的基层建设,1989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后,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各地党组织在抓好基层党建的同时,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领导,坚持党、团建设配套联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党建带团建”成为推动新时期基层团的建设的重要途径。2000年8月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召开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会议,这在团的建设尤其是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标志着“党建带团建”正式成为基层团建的一条根本原则。2002年5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88页)

  二、关于“党建带团建”的实现机制

  “党建带团建”的构成要素是复杂多样的,但最主要的是带思想建设、带组织建设、带班子建设、带队伍建设、带工作发展,优化工作条件(简称“五带一优化”)。要从团的特点出发,本着有利于坚持党对团的统一领导,有利于巩固共青团建设、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利于团干、团员青年进步成长的原则,探索建立与党的建设相配套、与团的实际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实现团建与党建的科学对接。党建带团的关键问题是怎么“带”,根本问题在“建”。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建带团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某一级组织或某一方面的工作问题;它需要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而不仅仅是“号召”或“重视”所能解决的;它需要建立一种能够把党建与团建有机结合起来的动力机制和工作体系,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努力或“零打碎敲”所能达到目的的。

  三、关于“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据调查: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下发到2002年9月,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省级党委下发的关于“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文件约有28个(黄洪基、沈黎、田保传:《上海党建带团建设工作现状调研》<下>,载《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近几年,又有一些新的工作文件出台,如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载共青团中央办公厅编:《全团要讯》第19期,2006年2月24日)。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会议后,各省(区、市)也都召开了党建带团建工作会议。各级团组织在各级党委的关心支持下,努力把基层团的建设纳入基层党的建设总体格局,落实“五带一优化”的总体要求,建立完善党建带团建的领导机制、组织机制和工作机制,党建带团建工作不断地深入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一些单位党建带团建或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或只限于某项工作上,或只抓一阵子,缺乏有机结合和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往往使党建带团建流于形式。调查显示,有少量团干部对本单位的党建带团建工作不甚满意,选择“没有建立起党建带团建制度”的为4.6%,另有9.9%的团干部表示“不清楚”;认为团组织工作考核已经列人本单位同级党政领导工作考核序列之中的有54.6%,没有列人的20%,有25.2%表示不清楚(黄洪基、沈黎、田保传:《上海党建带团建设工作现状调研》<上>,载《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因此,我们要切实有效地把基层党建带团建的工作落到实处,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制度或政策的层面上解决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问题,使基层团的建设真正纳入党建的总体格局和系统运作之中。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党建带团建的基本政策和相关制度,以便从整体上形成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为党建与团建的有机结合创造良好条件。

Copyright @2013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团委)All Right Reserved | 地址:福建省福州大学城(联榕路)8号 邮编:350108
联系电话:0591-83761937 传真:0591-83760355 闽ICP备15019752号 | 网站设计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